明曜投资董事长曾昭雄:新周期未至,何来顺周期?

      3月,市场延续2月份的调整,三大股指纷纷回落,结构性股价波动尤为激烈。对于2月以来的市场下跌,我们提前做出预判,对产品仓位进行了适当调整,并兑现了收益。这使得我们的净值回撤幅度相对有限,也让我们面对接下来的市场波动更加从容和游刃有余。接下来,市场会出现阶段性反弹,在必要时我们将继续调整与精简投资组合,以进一步降低风险敞口。我们相信,市场在经过充分的风险释放之后,优秀企业仍将创造长期价值。对于这些企业,我们期望在未来某一天能够以更好的价格重新买入并做长期投资。

      我们认为,2月以来市场的剧烈波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在过去几个月的投机性暴涨,加剧投资者对通胀失控,进而迫使美联储及各国央行提早结束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担忧。广泛的担忧推动美国国债收益率显著上升,美元走强,让整体资产价格存在向下修正的可能性。

      二是去年底及今年初新发的天量基金完成建仓后,由于基金抱团的高估值股票下跌所带来的赎回压力,导致基金持仓集中的个股,即使估值不高,同样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其实,市场在牛年春节来临之际已经处于“盛夏”,接下来将去往何处就成为了每一个基金管理人不得不直面的话题。

      有市场观点认为前期表现低迷、估值较低的以有色、化工为代表的顺周期板块更具配置价值,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看法。在我们看来,造成顺周期公司业绩波动的本质原因即是供给与需求的缺口带来的周期变化。除了大的技术变革推动持续的阶段性增长外,需求端从更长远的视野来观察呈现的是一种平缓变动,加上产品的标准化无差异,导致绝大部分周期股本身并不具备持续成长性,上下波幅巨大而长期收益很小。

      而且,全球经济在疫情后的复苏,归根结底是对疫情期间经济停滞的“填坑”,而不是真实经济周期的复苏和增长阶段,因此也就谈不上顺周期。由于缺乏新的增长动力,填坑过后全球经济又重回过去10多年的潜在增长速度持续下降的轨迹,而且填坑过程中的“报复性增长”又会为下一年度的经济增长带来阶段性的压力。可以肯定的是,有色、化工等周期性极强的顺周期行业的繁荣只是短暂的昙花一现。在这样背景下,这些领域的大部分公司短期股价的上涨不具备可持续性。

      同时,我们根据DCF模型发现:现阶段的A股市场除去一部分绝对估值较低但缺乏成长性的价值股,以及少部分尚未被市场充分重视的优质成长股外,以题材股、周期股和部分赛道型“抱团股”为代表的大部分股票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高估。即使经历了短暂的下跌,现阶段大部分股票买入并持有的性价比并不高。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认为2021年注定是市场面临宽幅波动的一年。当股价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应了公司基本面的积极因素,且宏观周期出现了持续变化,我们不仅要做好风险控制,更要对仍在持有的股票底仓提出更加苛刻的价值判断要求。